LEDinside独家解析:三安光电崛起的零和游戏

摘要:三安光电发布2012年年报,显示2012年公司营收再取得跨越,年营收达到33亿。在三安的飞速发展背后,对行业有着什么样的影响?三安一枝独秀的的背后却是竞争对手的一片哀嚎,这样的零和游戏,还要继续下去吗?

三安挖角大战,一场独赢的零和游戏

三安的2012年度报告今天发布,不出所料,三安营收达到33亿人民币,坐稳大陆芯片龙头老大的位置。无限风光在险峰,三安能够拥有今天的地位,着实不易。回想三年前甚至两年前,中国的LED产业全球占比节节拉高,但是中国的上游的芯片企业仍然在一片夹缝中生存。首先是光效上不去,而产能规模与工艺水平也与台湾地区厂商有一大截差距,因此不仅背光市场无机会切入,就算是照明市场,往往也只能供应低阶市场。而两年年后的今天,三安的业绩却睥睨群雄,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芯片企业。然而,三安的爆发式崛起,对中国的LED产业的影响如何仍然是一个需要时间来观察的命题。



数据来源:LEDinside

事件回放 一:2010年起,三安连续获得大量来自政府的补贴

2010年4月1日收到芜湖市政府1.25亿人民币补贴资金;
4月8日,安徽三安光电又收到10台设备补贴款3000万元;
5月中旬再度收到安徽省芜湖市人民政府30台MOCVD设备补贴款8952万元
••••••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三安光电累计收到政府补贴达7亿多元;2011年,三安光电拿到的政府补贴较上年翻了一番,达到18.29亿元;在2012年,三安光电又拿到了不少于3亿元的补贴。三年内,三安获得了总计接近30亿的巨额补贴。

补贴拿到手软的三安光电MOCVD保有量迅速增加,第一个突破100台。然而机器需要人来操作,快速扩张的三安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熟练的机台操作工程师,而三安的年报显示2009年公司总共拥有的技术人员才223个,2010年增加到532人,但是熟练的外延工程师仍然很少,根本不足以应对暴增的设备带来的人才需求。



数据来源:LEDinside

事件回放二:凶狠挖角台湾地区同业,薪水开到数倍

台湾地区LED芯片行业产能早在2010年就跃居全球第一,也因此培养了全球最大规模的LED芯片熟练技术人才群体。坐拥大量补贴和一流设备却面临人才缺口的三安光电很自然的将目光投向海峡对岸的台湾地区同业。

2011年年初,即爆出三安光电开出年薪千万元台币的优越条件,向台湾地区上游磊晶厂晶电、璨圆、泰谷、广镓等厂的员工招手。且2010年下半年三安已吸引60多名工程师跳槽,农历新年后更是爆发出一轮新的离职潮。

从三安的财报中不难看出,到2011年三安为员工支付的现金多达1.8亿,2010年这个数字才6000万。2012年,三安在技术研发和销售收入都取得丰收,拿出大笔资金奖励功臣更是必不可少,为员工支付的现金高达2.89亿。保守估计,三安为这些台湾地区技术人才的支出约为1亿元/年。 正是因为这些技术人才的高收入,让三安员工的平均年薪从2010年的2万元增长了250%,达到 了5万元。
 

【三安光电人力资源构成】

数据来源:公司资料,LEDinside整理

以小博大的冒险家,博来中国第一

三安将闽南人的冒险家气质发挥到极致,敢拿也敢花。在三安的重金犒赏之下,三安延揽的技术人才,不仅为三安填补了人才缺口,更是将外延工艺水平提升到接近台系厂商。而亮度水平上,更是积极采用新的提升亮度的技术路径,一度超越老东家,在2012年年初光效即突破140lm/W。而三安光电的营业额更是一路攀升,原来与之旗鼓相当的几家芯片厂在三安掀起的价格战中都节节败退。



数据来源:LEDinside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三安已经将竞争对手远远的甩在身后。而LED芯片业规模经济效应非常明显,因为LED芯片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固定资产投资,只有通过大量生产来摊低平均成本。而LED芯片高度依赖技术竞争力,更加需要持续不断的大量研究经费投入,这都需要足够雄厚的资本实力和营收规模来支持。三安通过扩大生产能力和激进的销售策略成为规模竞争的最大赢家,荣升为营收规模和市值都排在第一的LED产业龙头大企业。不出意外的话,这一地位还将保持很多年。

三安“成功案例”诱惑,LED芯片企业竞相投身补贴游戏

我们不难看到,原来多家芯片企业规模相差不大,各有千秋的格局,在2010年之后迅速被打破,天平完全失衡。三安依靠补贴获取不对等的资源优势,令竞争对手处于完全不利的地位。这种平衡一旦打破,其他企业就被迫根据新竞争环境做出抉择,要么就是迅速的加入到补贴争夺战中,像蓝光和德豪润达一样,却难免要背负大量过剩的产能包袱;要么就如士兰明芯,完全不理会补贴狂潮,却不得不因为产能小,规模优势不足渐渐被边缘化。而像华灿这样充满传奇色彩的高科技创业企业,最终也不能免俗,加入了拿政府补贴的大军中。 并不是说政府补贴就一定不好,但是在这种非市场化竞争中,胜出的往往不是优秀的企业,相反通常是熟谙政府公关的企业最为得利。

从华灿的公告中,我们发现,华灿拿到的补贴先就要交出25%给当地政府作为税收。同样三安号称的接近30亿的补贴中,其中的至少25%也就是接近7亿也是要交给当地政府作为税收。

在这种拿补贴的游戏中,都有一些规则要遵守。因为这部分财富不是企业自己创造出来的,要拿到补贴自然要接受一些来自政府的要求,通常是一些对开工率和带动当地的就业等指标,企业讨价还价的空间并不大,因为达不到要求可能就拿不到补贴。但这种不对等的地位也很容易被腐败官员利用,为权力寻租创造机会。而企业很容易沦为腐败官员捞钱 的幌子而不能自拔,优秀的企业也可能因此沉沦。不远处还有光伏领域的无锡尚德在警示。

这种游戏持续下去,对LED行业绝非好事。

三安大到不能倒,LED不能承受之重?

韩国人说在韩国一生不能避开三件事,分别是死亡,税收和三星。三星对韩国来说就是一个大到不能倒的企业,整个国家大部分资源都集中在三星,在三星体系之外,普通企业很难有生存的机会。以中国之大,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像三星一样掌握国家经济的命脉。不过在中国的LED芯片领域,产值的集中度却畸高,仅仅三安一家LED芯片产值就占据40%的比例。


 
数据来源:LEDinside

《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规划》中,芯片国产化率要达到80%以上 ,恐怕而这其中大部分要依赖三安光电来完成。这导致中国的芯片国产化率的目标,甚至中国LED上游的产业竞争力都和三安的命运绑在了一起。三安重要到不能倒的地步,三安之外,看不到还有企业有实力能够与国际企业竞争,肩负起这样的任务。这对三安短期来看或是好事,但是对中国的LED产业长远发展却埋下隐患。

LED产业还在动态的技术进步中,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技术路径,或者哪种技术路径终会取胜还是未知之数。资源过度的集中,如同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三安的过度扩张,窒息掉市场空间,不仅同业生存更为艰难,对硅衬底等其他技术路径带来的竞争压力也徒增,令其几乎丧失掉商业化成功的机会。而在巨额补贴之下透支掉的MOCVD采购需求,也基本上宣告了国产MOCVD的黯淡的前景。在全球的LED企业多元化竞争,技术路径之间还在激烈较量的背景下,中国LED产业却集中筹码押宝在三安等少数企业,未来可能失去什么样的机会还远远难以预料。

零和游戏,LED企业伤不起

零和游戏,是博弈游戏均衡中的一种,指的是参与博弈的各方,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虽然好过“囚徒困境”式大家都受损这种最糟的结果,但是这也不算是什么好的结果。因为其中一家企业的成功是建立在其他企业失败和痛苦的基础上的,短期来说,对这家成功的企业似乎是好事,但是行业却需付出代价,而最终损害到所谓的赢家的利益。比如说,行业失去了相等水平企业间的协同效应,失去共同培养行业进步所需要人才和优质供应商的条件,到最后人才和资源都依附于最大的企业,大企业之外却是一片荒芜和贫瘠。

更糟糕的是,当拿补贴,挖角,抄捷径成为成功范本的时候,谁还去为企业长远经营发展,为行业的未来投资?

【版权声明】
「LEDinside - LED在线」所刊原创内容之著作权属于「LEDinside - LED在线」网站所有,未经本站之同意或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转载、散布、引用、变更、播送或出版该内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违反本站著作权之行为。
【免责声明】
1、「LEDinside - LED在线」包含的内容和信息是根据公开资料分析和演释,该公开资料,属可靠之来源搜集,但这些分析和信息并未经独立核实。本网站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在本网站的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2、任何在「LEDinside - LED在线」上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公司资料、资讯、研究报告、产品价格等),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均只作为参考,您须对您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如有错漏,请以各公司官方网站公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