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内各地针对LED(日常节能照明设备)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频频颁布,全国范围内,以“千亿产业”为LED发展目标的县市级地区已增至数十个。与之相呼应的是,在中国LED产业第一大省——广东,深圳2012年倒闭的LED生产企业已达80余家,佛山有将近一成的企业倒闭,东莞、中山等地的企业也深陷危机之中……
虽然深陷“LED企业倒闭潮”,但深圳市LED协会表示,“这是市场的选择,并不是产业危机,LED市场的前途依然光明。”
爆炸式增长
LED的快速增长并非这两年才开始。早在2009年,为了扩大内需,科技部推出“十城万盏” 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城市方案,计划以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21个城市的公共照明为载体,大力推动LED产业。
自此,LED产业发展走上了坦途,政策补贴一项接一项,从上游设备到下游应用采购一应俱全。LED产业也从半导体行业的一个分支型小产业,一跃成为许多地方的重点培养或支柱型产业。
LED产业高企的行业利润、易于接受的行业门槛和不断向好的政策指导,不仅带来了大批的“淘金者”,而且也带来了LED产业的乱象。
“前三年,LED行业的利润可以达到20%~30%,但后来因为政策利好、行业门槛低,很多其他行业的企业一窝蜂涌进这个市场,现在,LED行业的利润只有5~10个百分点了。”深圳市某LED企业经理表示。
根据广东省科技厅发布的数据,2012年,广东省LED企业规模已经达到4028家,这比2009年底的全国总规模还要多出1000家。在全国范围内,这个数字已经飙升至6000多家。
大量资金进入LED产业,已经带来了LED产品的价格大幅下跌,两年前1瓦的LED芯片价格大概是3美元,但现在已经降到了不到1美元。微薄的利润使得大量跟风而至的LED企业濒临倒闭,LED产业似乎正开始步光伏产业的后尘。
政策红利易“揠苗助长”
“现在的LED市场,出现的是‘结构性产能过剩’,这是中国市场发展的正常现象。”深圳市LED协会回复编辑访谈说,“前两年各地竞相出台的 LED 投资规划和在建项目,的确远超出市场的实际需求。主要体现在下游应用、分装、配套等领域,这些领域的产能的确出现了过剩的状况,这是需要调整的,但这并不意味着LED产业已经陷入发展困局。”
其实,国内的LED产业之所以出现“光伏担忧”,并非产业自身存在陷阱,而是因为国内政策主导下的产业发展,往往都容易出现“一窝蜂”抢占政策红利,但却忽略市场选择的状况。
“LED和光伏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半导体照明实验室副主任钱可元认为,随着技术发展,LED灯泡使用起来可以省一半的电,老百姓都会用;而光伏发电不管怎么宣传、引导,其电价都比普通电价贵一倍。
“可以说,光伏是非市场化产业,而LED是市场化产业。光伏已没有可利用的价值,LED是大家必然要用的。”他说。
如钱可元所言,LED在照明普及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日用品市场优势。据最新的市场数据显示,美国LED灯泡的零售价格已降至8美元,而节能荧光灯的价格约为5美元,这一差价必然带来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
“企业求快不求质,是典型的‘中国式’发展路线,研发资金都还没有投下去,就希望有一个成果。最后造成技术、市场两头在外。”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戴星翼表示,引发这种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国家在行业补贴、研发投入方面理念不当。
实际上,LED产业作为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的三大支柱之一,早就开始实行市场化的政策扶持战略。不同于政策红利驱使下的产业发展路线图,广东省虽然一直重点关注LED产业的发展,但是却更倾向于“市场之手”的调控。
贴近市场的“广东模式”
仔细研究广东省多年来关于LED产业的政策制定,也可一窥其LED产业领跑全国的路径。
早在2005年,国家曾试图在LED产业链上游进行技术攻关,但大规模投资的效果并不明显。在这种市场前提下,广东省在2009年发布了《广东省LED产业技术路线图》,锁定了LED照明、封装市场的应用端。2010年,全省又推广应用LED路灯20万盏,大大刺激了应用端的产品需求。
虽然有了市场,但LED路灯项目具有初始投资大、运行期投入少的特点,需要在生产企业、客户和金融机构间建立不同于传统照明的价值分配模式和传递机制。此时,市场催生了“合同能源管理+供应链+金融” 的新商业模式。
政府创造的庞大市场空间及全新的商业模式给业界带来了关于LED产业成长的稳定预期,随着投资热情传递至产业链上游,各地方政府纷纷对从国外购置的MOCVD设备提供补贴,但创新链薄弱、价值链流失的问题开始凸显。
彼时,广东省又出台了LED“标杆体系”, 同时设立LED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花4.5亿用于突破核心技术、开展应用示范、建设创新平台和引进培育创新人才。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得LED产业开始寻求产品核心技术突破和关键设备国产化。
总之,广东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路径是通过市场拉动、向上游延伸、供应渠道新建、产业标准建设等方式来塑造产业链,通过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和科研立项来增厚创新链,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提升价值链。
在这种思路下,不难解释为何广东LED发展迅猛,同时也不断有企业被淘汰——那些处于技术低端的企业,要么被市场“倒逼”转型,要么则沉入市场的茫茫大海之中。
引导政策仍需完善
虽然广东的LED产业走出了特有的发展模式,不仅在技术攻关上取得了发展优势,也成为国内LED产业的发展标杆。然而,国际上,中国LED产业仍然无法取得核心技术。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LED专利数量已经达到8.1万件,占全球LED专利总量的30%,申请量已超过美国仅次于日本,列世界第二位。但这些LED专利项目,存在着严重的结构不均衡状况——实用型专利和外观专利设计的比重较大,发明型专利的比重较小。
“LED知识产权问题关系到整个LED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国外企业已编织了一张严密的知识产权网络,国内LED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钱可元说。
在国际领域,日本的日亚化学公司、丰田合成公司、美国科锐公司、飞利浦公司及德国的欧司朗公司这5大LED跨国公司,通过向多个国家申请专利,不断完善设计并进行后续申请的方式,垄断了国际市场上LED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
而在中国,这些公司有超过一半的核心专利都获得了授权,这对于国内后来发展的LED企业形成了技术制约,导致企业发展相对被动,产品发展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
“LED知识产权问题将形成长期潜在的贸易摩擦风险,在这一点上,政府引导相对是缺失的。如果要大力扶持高端产品的发展,可能不单单要从产业增长规模的角度去考虑政策制定,更要从理念引导、国际游戏规则的引导上下功夫。”钱可元表示,虽然广东是最有希望在这方面寻得突破的地方,但由于沿海向内陆LED产业转移尚未形成规模,而且还无法在产业发展链条上形成功能性分布,导致广东省的LED企业面临成本不断上涨的局面。虽然这是现在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但这种问题在需要技术突破的企业中尤其明显。
“这不同于内地发展起来的企业,他们往往把研发部门放在了广东,以寻求合理成本下的高技术回报,广东企业正在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买单。”他说。
深圳市LED协会也对钱可元的观点表示认同,“并不是我们发展好就肯定不存在问题,我们的市场、政策也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市场的信息传递到政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政府的反馈表现于市场,也需要时间的验证。”(责任编辑:紫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