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京工业大学在高性能线
- 2 复旦科研团队研发基于全
- 3 南科大林君浩课题组合作
- 4 美国开发新型自旋控制LED
- 5 圣母大学开发利用光治疗
- 6 中国科大在钙钛矿半导体
- 7 中山大学团队及其合作者
- 8 季华实验室在高分辨率OLE
- 9 广东省科学院半导体研究
- 10 大连化物所研制出“风车型
近日,复旦大学和晶能光电合作课题组关于硅基InGaN红光Micro-LED在多色显示器和高速可见光通信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以《硅衬底InGaN红光Micro-LED:用于多色显示和波分复用可见光通信中的潜力》(“Red InGaN Micro-LEDs on Silicon Substrates: Potential for Multicolor Display and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光通信领域顶级期刊《光波技术杂志》(IEEE/OSA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上。
Micro-LED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下一代先进显示系统、可见光通信和光遗传学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与成熟的绿光和蓝光GaN材料系统相比,红光Micro-LED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常用的红光LED由磷化铝铟镓(AlInGaP)材料制成,但随着芯片尺寸缩小至微米量级时,AlInGaP基Micro-LED的效率会显著降低。此外,AlInGaP存在着与现有的GaN基绿光和蓝光LED材料系统不兼容的问题。理论上,InGaN材料可以通过调整多量子阱中的铟含量来覆盖整个可见光谱,并且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更高的潜在效率,逐渐成为微米级红光发射的理想材料。
目前,InGaN红光Micro-LED大多生长于图案化蓝宝石衬底或是在蓝宝石衬底上引入GaN伪衬底。如果应用于转移打印显示技术,则需要相对昂贵的激光剥离工艺才能去除原生衬底。硅作为一种极具商业化应用潜力的生长衬底,能以较低的制造成本获得大面积、高质量晶圆。然而,迄今为止,关于硅衬底InGaN红光Micro-LED的报道较少,缺乏对其器件性能与应用领域的详细研究。
为此,课题组选取硅衬底InGaN红光Micro-LED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尺寸的像素随电流增大的波长/颜色变化,以实现多色显示和多波长数据传输(图1)。通过调控像素大小和注入电流,观察到显著的蓝移现象,波长从红光偏移到绿光。在100 A/cm2的高电流密度下,所有像素的峰值波长都超过630 nm,能够满足需要高电流密度的应用场景,如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领域。
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CIE坐标也从红光区域转移到绿光区域,呈现出较宽的色域。通过调节占空比实现了亮度均匀的多色发光,证明了其在单芯片、多色micro-LED显示器中的应用潜力。随后,详细讨论了80 μm像素的显示特性,其在2 A/cm2的低电流密度下,EQE达到0.19%,在100A/cm2电流密度下,EQE为0.14%。
图1 顶发射的Micro-LED器件结构示意图。(b)所制备的20 μm红光像素的SEM照片。(c)80 μm红光像素在20 A/cm2的电流密度下的光学显微镜照片。
研究人员进一步测试了不同尺寸红光像素的通信性能,发现硅衬底上InGaN红光Micro-LED(尺寸小于100μm)的调制带宽均超过400 MHz,这使得它们非常适合用于数据传输(图2)。对于40 μm像素,其在发射红光、黄光和绿光时,所能实现的最大调制带宽分别为112.67 MHz、126.38 MHz和533.15 MHz。其中,绿光发射时所达到的调制带宽,是目前所报道的颜色可调Micro-LED的纪录带宽,展现了其在多色可见光通信中的巨大优势。
图2(a)所有尺寸像素的-3dB调制带宽随电流密度的变化。(b)40μm像素在80、600和5000 A/cm2下的频率响应曲线,分别对应640 nm(红光)、584 nm(黄光)和533 nm(绿光)的波长。
随后,提出了一种单芯片、多色波分复用方案(图3)。不同发光波长的Micro-LED被用于可见光通信的发射端,最大允许传输数据速率达到2.35 Gbps,这是硅衬底InGaN红光Micro-LED用于可见光通信的首次报道。由于像素的高度集成化与小型化,该器件在可穿戴通信设备与智能手表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有望降低未来整体系统集成的复杂性。
图4 WDM-OWC系统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来源:晶能光电
转载请标注来源!更多LED资讯敬请关注官网(www.ledinside.cn)或搜索微信公众账号(LEDin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