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把我国1/3的照明替换成LED半导体照明,那么每年可以节约一个三峡工程的发电量。”在办公室墙上挂着的白板前,51岁的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云峰一边写写画画,一边对记者说。
“始终想为祖国做点什么,我将把后半生都奉献在这里。”7年前,云峰带着自己多年的学术积累和核心技术从美国归来。近几年,他和他领导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解决了垂直结构LED的技术和产业化瓶颈,开创了第三代半导体照明芯片技术的新时代,同时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 云峰(左二)在指导科研。
归国是心灵的呼唤
2005年,云峰受聘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办的高科技公司,担任首席器件研发工程师。“我希望把自己的专长和积累全部贡献给养育我的祖国。个人的命运只有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云峰心里无数次涌起回国的念头。
2010年8月,云峰辞去在美国公司的职务,回到故乡西安。
技术构想逐渐成为现实
回国初期,云峰就着手组建西安交大固态照明工程研究中心。经过不懈努力,云峰带领团队采用先进微纳米制造技术,解决了大尺寸、高功率密度LED芯片散热难题,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实现了高端芯片前瞻性技术领域的重大创新。
短短几年时间,团队发表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50余篇,已经受理和授权的国际国内发明专利30余项,并连续承担多项国家“863”重大攻关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相关课题研究。同时,团队还着力推进了一批产业化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
“第三代光子晶体微纳米垂直结构LED半导体照明材料和芯片技术所制造的产品,用电量还不到白炽灯的1/10。”由云峰主持的我国“863”新材料攻关项目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该技术可使单颗LED芯片提供的光输出功率达到传统芯片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同时,芯片寿命可达两万小时以上。
在对西部半导体照明产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后,云峰为西部半导体照明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而着急:“提高发光效率和光功率密度,提供市场急需的高性价比产品,是半导体照明技术发展的动力和必然趋势。”当时的国际大厂已实现量产,国内尚处研发阶段,产业化仍属空白。
在多方共同推进下,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首家将第三代半导体照明芯片技术产业化的高科技企业实现量产,在不久的将来还能使国内LED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缩小至少10年以上。
“这一切得益于国家的人才政策,得益于日益改善的科研和产业环境,这里是个干事业的大舞台。”云峰说。从千万元的学科平台,到亿元级的创业企业平台,再到正在发展成为十亿元级的行业全产业链龙头企业,第三代半导体照明芯片技术在陕产业化之路从构想变成现实。
“西部选择”越干越起劲
“这里不但需要人才,也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在这里有展示才能的天地,越干越起劲。”从回国投入学科平台建设的第一天起,云峰就把引进和培养人才、组建高水平研发团队当作自己的重要任务。
“云峰教授想把人才从海外引进到西部来,他自己就是个好榜样。”研究中心的李虞锋博士就是云峰亲自从美国引进的高层次人才。
从开始的两三个人,到现在来自国内外30余人的高水平教师、专职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团队,云峰带领着这个快速成长的团队,研发工作进展愈来愈快。“云峰教授鼓励我们自主思考,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大家在一种快乐的团队气氛中,能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能,激发出更大的创造力。”研究中心副教授丁文说。
正是在这种快乐工作的氛围中,云峰和他的团队以极快的速度开展学科平台建设和科研工作,并加速推进核心技术的产业化。
为加强西部地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从1996年至今,“西部之光”项目已先后向西部地区输送了近2600名高科技人才。同时,中科院“百人计划”等引智项目也为西部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为解决西部人才困境,今后国家还可以在更大层面上通过政策营造出西部‘洼地效应’,吸引人才向西部流动。真正的人才,到西部来必将大有用武之地。”云峰说。
“在中国西部,同样可以拥有最大的实验室、最好的服务器、最有前景的大市场,发展机会丝毫不亚于美国。”现在每次出国,云峰都会自豪地向海外朋友介绍西部人才政策,他用自己的经历见证了海归无怨无悔的“西部选择”。
在不断加深与国家半导体照明技术产业联盟、国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和产业合作的前提下,云峰通过引进、培养、协作等多种方式,为陕西和西安高新区打造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优势人才高地,并将努力改善整个半导体照明产业链,提升中国在半导体照明行业的国际地位。
来源:人民日报
如需获取更多资讯,请关注LEDinside官网(www.ledinside.cn)或搜索微信公众账号(LEDinside)。